10月23日,湖北宜昌的长江畔,一艘“浑身带劲”的“绿巨轮”成了焦点——我国目前最大的万吨级纯电动散货船“葛洲坝”号,在2025绿色能源发展大会的见证下完成下水及命名仪式,随后正式转入舾装阶段。这艘船的出现,给内河航运的“绿色转型”,递上了一份“看得见、摸得着”的答卷。

万吨级纯电动散货船在宜昌下水舾装

作为专门为内河运输设计的“大块头”,“葛洲坝”号的参数里藏着不少“狠活”:总长近130米,最大载重量超过1.3万吨,差不多能装下15列标准货运火车的货物;动力系统用了12个锂电池箱式电源,总电量达到24000千瓦时,不仅支持快速换电(像手机快充一样“补能”),续航里程还能达到500公里——从宜昌到武汉的航线,跑个来回都不用“加油”。

万吨级纯电动散货船在宜昌下水舾装

比“力气大”更让人眼前一亮的,是它的“聪明劲儿”。船上搭载的智能驾控系统,集成了多链路网络通信,能实现远程驾控、自动靠离泊,就连航行中的航线规划、货物监测都能“自动完成”。中国工程院院士严新平说:“这艘船的意义,远不止是‘电动化’那么简单——它把新能源动力、智能技术和内河航运的配套设施打通了,像大容量电池、分布式直流综合电力系统这些核心技术,都在这艘船上得到了验证。”

万吨级纯电动散货船在宜昌下水舾装

最让普通网友“有感觉”的,还是它的“环保账”。按照测算,“葛洲坝”号投运后,每年能替代燃油约617吨,减少二氧化碳排放2052吨——这相当于11万棵成年香樟树一年的固碳量,或是一辆家用汽车跑100万公里的碳排放量。对于每天看着长江里货船来来往往的宜昌市民来说,“以后江面上的船,说不定再也不会冒黑烟了”。

万吨级纯电动散货船在宜昌下水舾装

其实这些年,内河航运的“绿色转型”一直没停步:从LNG动力船到混合动力船,再到今天的纯电动万吨级散货船,每一步都在解决“动力够不够、成本高不高、好不好用”的问题。而“葛洲坝”号的下水,刚好踩中了“纯电+智能”的“平衡点”——既解决了“能不能跑”的问题,又解决了“能不能规模化”的问题。

随着“葛洲坝”号完成舾装、正式投运,它很可能会成为内河航运的“模板”:更多船东会考虑“纯电动”,更多港口会配套换电站,更多技术会往“智能驾控”上靠。对于长江这条“黄金水道”来说,这样的“绿巨轮”,说不定就是开启“零碳航运”的钥匙。

就像现场一位老船员说的:“跑了三十年船,从烧煤到烧油,再到今天烧电,终于等到了‘不用闻柴油味’的日子。”而“葛洲坝”号的下水,刚好把这个“日子”,往我们面前推了一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