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月20日的上海淞沪抗战纪念馆,迎来了三位特殊的来访者——穿藏青色外套的法国小伙马库斯抱着本泛旧的相册,身边站着朋友松松和士杰。他们手里的622张照片,像一把钥匙,正试着打开一段沉埋80多年的历史锁芯。
这本相册的来历要从2021年说起。当时马库斯在法国老家收拾外祖父的车库,翻出个裹着三层塑料膜的防水袋,里面装着本印着上海洋行标志的相册。翻开第一页,就是张1937年的上海街景:被炸塌的商铺招牌歪挂着,路上散落着破掉的瓷碗,远处的天空还飘着黑烟——照片背后用法文写着“闸北被炸后的第三天,我躲在电线杆后拍的”。往后翻,更触目惊心:四行仓库外的士兵趴在沙袋上射击,抱着孩子的妇女跪在日军枪口下,还有张模糊的照片,是被烧毁的民房里露出的半截玩具熊。
“外祖父罗杰·皮埃尔·劳伦斯是当年上海租界的洋行职员,1937年战争爆发后没走,留在上海拍了这些照片。”马库斯的中文带着点法语口音,说起外祖父时声音放轻,“他有两个孩子,也就是我舅舅和姨妈,1941年在虹口被日军流弹击中,当场没了——这是他一辈子的痛,直到去世前才把相册交给我,说‘如果有机会,带它们回中国’。”
为了这趟“寻真之旅”,三人做了半年准备。17日晚从北京赶到上海后,第二天就沿着照片里的地点重走:在四行仓库纪念馆前,马库斯摸着墙上的弹孔,突然红了眼睛:“外祖父当年拍四行仓库时,应该就站在我现在的位置,他亲眼看着炮弹落下来,看着邻居家的孩子被压在瓦砾下。”在南京路的老弄堂口,他们遇到位80岁的吴阿婆,老人指着照片里的街角说:“我当年就在这儿卖糖稀,日军的卡车撞翻了卖菜的阿婆,血溅了我一身——这些照片,是真的。”
今天的提交仪式很安静。马库斯把相册放在鉴定桌上,纪念馆的工作人员戴上手套,仔细摸了摸照片的边角:“这是上世纪30年代上海产的道林纸,相纸涂层符合当时的工艺,初步看年代没问题。”馆方会用碳14检测、影像比对等技术核实内容——如果确认无误,这些照片将成为日军侵华的新实证。“不是捐赠,是‘交托’。”马库斯说,“如果照片是真的,它们该属于这里;如果有疑问,我愿意配合任何调查——真相不需要修饰,只需要被看见。”
走出纪念馆时,门口的玉兰花落了一朵在相册上。松松掏出手机,拍了张马库斯抱着相册的照片,背景是“勿忘国耻”的标语。士杰说:“来之前我们怕这些照片会勾起痛苦,但吴阿婆的话点醒了我们:记住不是为了仇恨,是为了不让同样的事再发生。”
风里飘着玉兰的香,马库斯摸着相册封面的洋行标志,轻声说:“外祖父,我带它们来了。”远处的纪念馆里,传来讲解员的声音:“历史不会因为时间流逝而消失,那些被照片记录的瞬间,永远是我们的‘集体记忆’。”
阳光穿过云层,落在相册上,每张照片都泛着暖光——就像当年外祖父按下快门时,心里藏着的那点“不想让后人忘记”的执念,终于,传到了今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