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近南京大学食堂的一则“特殊菜单”,把“高校食堂”和“帝王蟹”这两个词绑着冲上了热榜——有学生拍了照片发圈:学校一食堂新开的海鲜档口,居然摆着标价999元的帝王蟹,旁边还挨着158元的波士顿龙虾、68元的石斑鱼,连10元一个的生蚝、40元一斤的沙虾都有,烹饪方式能选白灼、蒜蓉、椒盐,不少学生围着拍照,说“活了二十年,第一次在食堂见到帝王蟹”。

这事一传开,评论区立刻“吵”开了。支持的学生觉得“新鲜又实在”:“外面餐厅帝王蟹随便一只都要上千,食堂卖999还能选做法,几个同学凑钱拼一只,解个嘴馋挺划算”;还有人点赞学校“懂年轻人”:“大学生又不是小孩,有不同消费需求很正常,总不能让食堂永远只卖大锅菜吧?”

但质疑的声音也不少。有网友直接戳“食堂的定位”:“高校食堂的底色是‘平价便民’啊,卖这么贵的海鲜,是不是忘了本来该服务谁?”还有家长皱着眉担心:“孩子生活费大多是我们给的,要是跟风买贵的,会不会养成攀比习惯?”

面对争议,食堂负责人很快回应:帝王蟹是海鲜档口的“常规菜品”,不是特意加的,价格比外面市场价低了近30%;而且档口除了贵价海鲜,还有10元的炒时蔬、12元的番茄鸡蛋面,“就是想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”。目前经营方已经调整了菜式,加了更多实惠选项,比如15元的红烧肉盖饭、8元的蔬菜汤,尽量覆盖各个消费层。

其实这事的核心,从来不是“帝王蟹能不能进食堂”,而是“高校食堂该怎么平衡‘多样化’和‘普惠性’”。一方面,现在的大学生从小接触的消费场景就多元——校门口的奶茶店卖20元一杯,商场里的西餐厅人均100+,他们早就能区分“刚需”和“尝鲜”;就像有学生说的:“我平时吃10元的盖饭,偶尔想改善伙食拼个帝王蟹,这叫‘选择自由’,又不是天天买。”

但另一方面,“食堂”两个字的重量,从来都在“兜底”——不管学生有没有钱,都能在这里找到热乎、便宜的饭。就像网友说的:“要是食堂里全是帝王蟹、龙虾,那每月生活费1500的学生,是不是得躲着走?”还有位高校后勤老师说:“我们学校食堂一直有‘爱心餐’,3元一份的一荤一素,就是怕有人吃不起——这才是食堂该守的‘底线’。”

好在南京大学的回应里,没忘了提“保持平价主流”:除了海鲜档口,食堂里依然有10元以下的盖饭、5元的粥品,还有专门的“特价窗口”。其实这事最该想的,不是“要不要卖帝王蟹”,而是“卖了帝王蟹之后,能不能守住‘让每个学生吃得起’的根本”。

就像有位毕业多年的网友说:“我当年最怀念的,是食堂阿姨多打一勺的红烧肉,还有冬天免费加的热汤——那些不贵却暖的细节,才是食堂最动人的地方。帝王蟹可以有,但永远不能代替‘3元的爱心餐’‘10元的盖饭’的位置。”

高校食堂的“创新”,从来不是“卖多贵的菜”,而是“能不能在满足多样需求的守住‘普惠’的根”。毕竟,食堂的温度,从来都藏在“不管你有多少钱,都能坐下来吃顿热饭”的踏实里——有帝王蟹是惊喜,有特价菜才是安心。

#帝王蟹该不该进入学校食堂#